“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這意味著在老年服務領域,服務機構的發展也將以社會資本投資創辦為主,這似乎讓不少投資者看到了老年服務業發展的機會。但是,據媒體報道:中國的民營老年服務機構40%虧損,51%收支基本持平,有盈余的僅占9%。在已經在運營的民營老年服務機構的投資者和管理者看來,用地難、租期短、收支不平衡,這些負面的影響因素,使老年服務機構的發展可謂困難重重。
如何看待以上老年服務機構發展的機會以及創辦和運營中遇到的現實的困難,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難給出一個簡單的一言以蔽之的答案。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今中國,老年人雖多,老年服務的需求量當然也很可觀。但是,有能力支付服務費用的老年人卻很有限。用經濟學的語言表述,就是老年服務的潛在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卻很小。2014年,中國8000萬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平均每月只有2000元。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有關收入的數據總是偏態分布的,在平均線以下的通常在60—70%。這也就是說,實際上六、七成的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還低于2000元。但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同年進行的調查表明:民辦機構的收費平均為2134元。這就意味著,六、七成的退休人員憑自己的退休金是支付不起機構的服務費用的。
其次,近年來在老年服務領域,掛起了一陣“浮夸風”。主要以房企、險企投資的老年機構目標都盯著“高大上”,收費極其昂貴,非普通百姓能夠承受。但其富麗堂皇的設施,對老年人卻并不適用和實用。同時,這些機構都以“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為招牌,但實質上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并不符合老年人真正的心理需求。
再次,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為了完成床位指標,不顧老年服務機構的基本運營規律,大造數千人乃至數萬人的大型老年機構。也同樣以“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為招牌,也同樣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這些機構建起來后,時尚的做法是“公辦民營”,所以其較低的入住率和較大的虧損率,也落到了民營機構頭上。
總而言之,當前民營老年服務機構的主要問題就是供需不對路,用一個時髦的詞來表述,就是問題出在了“供給側”。那么,供需對路的老年服務機構應該是怎樣的呢?
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可以概括出4句話,即“中檔設施、小型適用,專業水準、優質服務”。所謂“中檔設施”,是指價格適中,就全國而言,全護理的老人應該在2500—3500元,一線城市在5000元左右。所謂“小型適用”,床位數在200—400張最為適當,最多不要超過500張,200張以下的可以考慮連鎖經營。所謂“專業水準”,就是在生活照料建議和護理上下功夫,兼以必要的康復,但絕不是以治療為主。所謂“優質服務”,因為老年服務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服務,所有的服務都要真心實意地以老人為中心,而非其他。
根據以往的經驗,一個有200—400張床位的老年服務機構,如果入住率持續保持在80%及以上,而且經營得當的話,就能有5—8%的利潤;經營良好的,利潤率能到12%。還要強調一點,老年服務機構一經走上正軌,就能長時間持續穩定地獲得可觀的利潤。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這樣的經營狀況應該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投資老年服務機構,一定會有幾年時間的過度期,故而要有耐心。如果一味地想牟取暴利,那就別向老年服務領域投資了。
最后,政府做什么?現在一講老年服務,就是向政府要錢、要地,這是一個誤區。政府的政策主要放在三個重點上,一是怎樣通過保險(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和補貼加上政策優惠,幫助所有的老人至少能夠在完全失能的狀態下,入住老年服務機構。完全失能老人全國將近1000萬,“十三五”期間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便是天大的功德。二是將城市中閑置的物業盡量投放到養老服務中來,這需要改變相關的房地產的政策。三是支持和扶助一批輕資產的(如同旅游業的酒店管理集團般的)養老服務經營商,由他們以市場的方式來提供老年服務。服務經營商可以從現在已經小有成就的經營者中產生,但在很多地方,這些老年機構的經營者常常會因種種原因與政府有關部門有嫌隙,所以政府部門尤其要有胸懷,要扶持真正有能力的。如果不是想自己得好處而是真正要為人民服務的話,就不要光找聽話的。
本站信息除標注為原創文章之外的皆來自互聯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如相關信息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Copyright © 2016-2022 12333bsb.com 伴社保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200297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