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的社會政策研究常常會落入線性思維的路徑依賴。線性思維最典型的表現是:一因一果,一條道走到黑。關于長期照護服務和長期照護保險的研究,可以說也落入了這樣的陷阱。如果翻翻老皇歷,我們開始作這項研究的時間,恐怕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但是,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仍然都停留在關于這項制度的國別研究上——德國的制度是什么樣的,日本的制度又是什么樣的,等等。
長期照護服務和長期照護保險,與人口老齡化的關系如何?與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的關系如何?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關系如何?尤其是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怎樣去理解以上提出各種關系及其影響。如果不能理清這些關系,對于長期照護服務和長期照護保險的研究,恐怕只能處于一種隔靴搔癢的狀態。
與長期照護相關的中國國情最基本的由一條,即目前發達國家的老人是富裕群體,因為他們的一生主要是在資本主義黃金時期度過的;而中國的老人正相反,因為他們的一生主要是在計劃經濟和下崗失業的背景下度過的。所以,簡單地做國別的制度和經驗介紹,意義并不大。
回顧一部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德國在1883年率先建立了疾病保險制度,此后,類似的制度逐漸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但是,在醫療(疾?。┍kU問世一個世紀之后,又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長期照護保險應運而生,最先由以色列于1986年推出。1994年,德國也頒布了護理保險法,并對后來其他國家的類似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長期照護服務和長期照護保險的出現,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根據國際經驗,老齡化對醫療保險的影響,甚至大過養老保險。當老齡化對醫療保險的沖擊使后者幾乎難以為繼時,作為一種應對策略,將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從醫療服務中剝離出來,就形成了一項新的社會服務,同時也促成了一項新的社會保險。
當然,長期照護服務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被剝離出來的是基礎護理,亦即日常生活照料,本屬護士的工作,后來從醫療服務中“單列”出來,成為長期照料服務。接下來,一部分非治療性的護理和康復服務,即目標在于維持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延緩慢性病發展的護理和康復服務也被劃出,并與長期照料服務合稱長期照護服務。
更要強調的是,長期照護服務被歸到社會服務的范疇。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社會服務的成本大大低于醫療服務。有研究表明,同樣的服務,在醫院比在老年服務機構平均要高出20—30%。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恐怕也難脫窠臼。2009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退休人員是5527萬人,而到2014年,則參保退休人員已經增加到7255萬人。5 年間的增長幅度為31.26%。退休參保人員的劇增,使醫療保險制度負擔沉重。
現在,上層考慮的對策是讓參保退休人員繳費。但是,看看大數據:2014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醫療費用為7083億元,比2009年的2865億元增長了147%。再看這幾年中國衛生總費用的增長趨勢。2014年是3.5萬億,比2009年的1.6萬億,增長了119%。假設參保退休人員每人每月交100元,一年不過是871億。這點錢扔到醫療費用開支的汪洋大海中,恐怕響聲都聽不到。所以,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另辟蹊徑,建立長期照護服務和長期照護保險保險是最好的出路。
本站信息除標注為原創文章之外的皆來自互聯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如相關信息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Copyright © 2016-2022 12333bsb.com 伴社保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20029713號